◆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湘静
“拟定增约12亿元建设土壤修复、PVC生态屋及环保材料项目,拓展公司产业链,优化产业布局。”鸿达兴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达兴业”)日前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报告,在显示增长良好势头的同时,也明确了其将继续加码对环保业务的投入。
近年来,鸿达兴业在上述环保领域的布局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助力和信心。去年以来,通过旗下子公司西部环保有限公司,鸿达兴业不断加大对土壤调理剂产品和土壤修复业务的推广力度,业务已在海内外同步推进。
“环保、新材料和交易所已成为公司三大业务板块。”鸿达兴业董事长周奕丰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土十条”的出台实施,是对相关工作的巨大推动,也是产业、企业的机会。期望各界携手,在相关的技术、商业模式上早日取得突破。而这也是眼下土壤特别是农村土壤治理修复领域最为欠缺的环节。
工业副产品开发调理剂 进军土壤改造领域
产品对调理酸碱性土壤效果较好。相对于传统产品,具有过程时间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对于酸碱土壤调理更具实用性
和一些土壤修复企业瞄准污染治理不同,周奕丰更关心的是如何让“问题”土地恢复可种养功能。近年来,鸿达兴业通过其子公司西部环保联合科研机构,利用氯碱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研制生产土壤调理剂等产品,正逐步深入土壤修复行业。
“经过近年的实践检验,产品对调理酸碱性土壤效果较好。”周奕丰介绍说,相对于传统产品,鸿达兴业土壤调理剂具有过程时间短、成本低的显著优势,对于酸碱土壤的调理更具实用性。
“我国土壤酸化、盐碱化的问题非常严重。”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杨劲松看来,这些“障碍性土地”经修复后有相当比例可以开发利用,这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我们初步统计,在全国5.5亿亩障碍性土地中约有1亿亩可通过改良修复后使用,这为相关的技术、产品和装备的研发生产,提供了广阔空间。”
“土十条”出台前后,各界讨论的焦点在于重金属、有机化学品污染土地的治理,然而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决策层的考虑则更为长远和宏观,这在包括“十三五”规划、“土十条”在内的各项政策中已现端倪。
“我国土壤退化,功能衰退甚至失去的问题非常严峻,需要进行改良修复的土地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中科院生态研究中心陈卫平博士说。
他同时指出,土地污染是个系统性“病灶”,需要辩证、综合施治。其中,配合土壤改良的实施是相当有益的。而他们在湖南的研究显示,重金属污染土壤都会伴有有机质和微量元素的显著下降。“从成因角度,我们大概估算了一下,约10%是由于污染物的总量增加,约8%是有机质下降,其余则是土壤酸化和微量元素流失,两者的比例差不多都超过了30%。”
探索多种商业模式拓展海外市场
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多国;在内蒙古等地进行土地流转,利用自有技术和产品对盐碱退化和酸性土壤进行修复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示范基地的盐碱地经改良后种上了水稻,收成还不错。”周奕丰说,近年来,公司在广东、内蒙古等省区建立的示范基地正在获得更多认可。同时,企业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制定综合解决方案、销售土壤调理剂等模式,将业务拓展到了柬埔寨、哈萨克斯坦、印尼等国家。去年末,西部环保与柬埔寨相关企业签署《合作意向书》,共同推进土壤修复技术在当地的产业化。
相比于城市地块修复,农村土地修复改良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商业模式也即投入机制的不明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土十条”也曾明确要激励相关企业参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但现在还缺乏有效的机制。
而鸿达兴业已经在这方面开展探索。记者了解到,目前公司在内蒙古、广东等地流转土地,利用自有技术和产品对盐碱退化和酸性土壤进行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