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四川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搬迁集中安置点新虹口场镇。
◆赵蕾 本报记者张楠
9月19日晚上9时,四川省地质灾害应急会商室里灯火通明。攀枝花正经历着入汛以来又一次区域性强降雨过程。
会商室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杨冬生正在调度。一旁,工作人员有的在对降雨区域内的专职监测员进行抽查;有的则紧盯着“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密切注视着降雨量、含水量、表面变形值、预警时间、预警结果等数据。
对于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以下简称地环处)的工作人员来说,这样的场景不是第一次出现。
四川省地形高差大,地质灾害易发区总面积47.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面对严峻的自然状况,近年来,地环处积极构建了监测、搬迁、治理、应急排危“四道防线”,成功避险903起,避免了11万人因灾死伤,地质灾害成功避险次数、成功避险人数和成功避险率都为全国之最,实现了因灾伤亡人数逐年下降、成功避险人数逐年大幅攀升的重大防灾减灾成效。同时,积极推进民生工程,累计完成116处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并通过实施找水打井工程成功解决800多万人及数千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11月15日,第九届中华宝钢环境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鉴于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地环处荣获生态保护类优秀奖。
1 恢复地质环境 实现有效保护
废弃场地变增收沃土
“今年我种的烤烟长势可以,估计每亩地可以收入5000~6000元,明年我还要流转种植,加大规模。” 泸州市古蔺县石屏乡向顶村六社村民陈云海满面笑容。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片高产的土地曾是一片工矿废弃地。它的前身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以提炼硫磺为主的磺厂。由于技术老旧、污染较大,20世纪90年代,这家磺厂停止生产,2003年彻底拆除厂房,但给当地遗留了大量废弃土场。
古蔺县国土资源局治理中心工作员张蔺介绍说,治理前,土地重金属含量过高,群众种出来的农作物不能食用。2012年,在地环处的指导下,一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攻坚战在这片土地上正式打响。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协同发力,组织专业单位详细调查和勘查,查明情况,科学规划,全力整合各方力量加快实施治理。
通过表土剥离、客土回填等措施,加强了工矿废弃地的治理,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实施了重金属污染治理,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经过近一年的治理,当地复垦土地共计3900亩,其中恢复林地900亩、耕地3000亩。
“像这样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近年来我们组织完成了116处。”地环处处长蒋俊说。
近年来,地环处通过部署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作,着力推进叙永县落卜镇硫铁矿区等一系列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项目。结合废弃矿山集中连片整治模式,整合各种政策资源,重点探索矿山区域内土地综合整治的新举措。对抛荒土地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进行科学利用,有效增加治理区内的林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切实增加当地群众收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把纯投入的治理工程打造成有投入有产出的项目,促进了四川省地质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对推进各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蒋俊说。
2 合理利用地下水 德政工程惠民生
病区干旱区喝上干净水
“出水了,出水了。谢谢!谢谢!”9月14日,石渠县真达乡麻达村群众饱含热泪,用简单的汉语表达着无限的谢意。
至此,被四川省政府确定为民生工程的甘孜州包虫病区找水打井供水工程,历时4年圆满结束,共打通554口供水井,为包括牧民、僧侣、师生等在内的6万余群众提供了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石渠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最北边的一个县,也是四川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偏远的一个县。据了解,石渠县有1.2万余户家庭饱受包虫病困扰,占全县总户数的50%,2005年~2008年全县因包虫病死亡401人。因为感染人群死亡率极高,这种病又被称为“虫癌”。
据有关部门估算,由于包虫病危害,石渠县每年的人均GDP损失1.4%,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