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过后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的三圣河,摘去了臭水沟帽子,岸边长廊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梁少锋摄
◆陈惠陆
雨后放晴的三圣河,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零星的落叶就像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小朋友沿着河边追逐嬉戏,村民在岸边休闲庭院打牌聊天。
“其他黑臭水体若也能治理成这样就不错了。”今年5月,广东省副省长徐瑞生检查三圣河治理情况时说。
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多,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大,广东省佛山市三圣河河涌水质一度发黑发臭,市民对此反映强烈。2015年11月,三圣河被列入佛山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进行整治。经过治理,目前,三圣河整治工程大部分已经基本完工,水质感官较好,水面没有漂浮物,水质不断改善,大部分时间和指标均基本达到有关指标要求(Ⅴ类水),基本消除黑臭。
这得益于佛山治水抓得早抓得细,一方面能够从水系河网入手系统治污,另一方面在创新水质管理考核上也走在全省前列。
症结
河流变成纳污渠 人人皆避而远之
新颜——百姓亲之乐之。“现在三圣河成了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旧貌——避之唯恐不及。“以前哪有人愿意接近它,又黑又臭。”创意空间产业园的一名当地员工回忆。
三圣河,横跨桂城街道主城区,全长7700米,流域面积约为32.62平方公里,涉及10条支涌和7个社区居委会。
“以前的三圣河就是一条纳污渠,工业、生活、养殖废水都往里面排。”南海区桂城街道环保办工作人员坦言,2005年前,三圣河完全没有截污,雨污都往里边排。
早期,三圣河沿线有二洲涌、环秀河、市后涌、高桥涌等10条支涌汇入。在当时,这些支涌也是纳污渠,将沿线的村社大量生活污水和村级工业园的工业废水汇入三圣河。
没有其他水源补给,单靠自然降雨补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涌,且河涌大部分涌段河道狭窄,两岸大量垃圾堆积,淤泥淤积,排涝不畅。三圣河成了一条百姓避之唯恐不及的“臭涌”。这样的“臭涌”,不但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影响城市的发展。
痛定思痛,桂城街道以水环境治理作为提升城市品质的重点民生工程。近几年,以“一河一策”、三旧改造、村级工业园整治工作为契机,大力推进包括三圣河在内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提升辖区内水环境。
治理
管网错漏接严重 六字方针“脱臭”
2005年开始就进行截污,早些年管网就已经全覆盖。按常理,三圣河沿线生活污水收集率应该达到100%,什么原因让三圣河去年仍被划入轻微黑臭水体行列?
“管网错接、漏接、淤塞严重。”佛山市环保局水环境管理科科长李立希介绍说,由于城市建成区二级及三级管网错接、漏接现象严重,存在断头管道、堵塞等情况,造成部分生活污水未能有效收集处理,仍有不少的生活污水混着雨水进入河涌。
“要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推进二级及三级截污管网的建设,打通管网连通节点。” 2016年3月14日下午,佛山市副市长赵海在南海现场检查三圣河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时强调,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是重点,必须加强精细化管理,排除淤塞。
2014年3月,南海区桂城街道编制完成《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圣河水质达标工作方案》,围绕“截、治、疏、引、净、管”六字方针,提出了三圣河流域水质达标的措施。
六字方针,“截”字当头。打通河涌截污节点,进一步提高污水管网集污效能,成为桂城内河涌治理的关键。
2015年,桂城投入2500万元对辖区内的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的查漏补缺,清淤疏导工作。然而,桂城辖区管网密布,如何精准定位污水收集效率最为低下的区域,先进行有效改造,成为水质短期有所改善的关键。
为此,桂城对三圣河及其支涌设置了水质监测断面。连续监测中,发现二圣涌、甲申河、大圩-三洲涌、孔溪涌4条支涌和叠滘水网的水质状况最为不稳定,其中氨氮、总磷还出现超标严重的情况。
“这4条支涌中有3条位于夏教片区,说明夏教和叠窖这两个片区的生活污水收集效率相对较低。因此我们首先加快了这两个片区的管网清疏和查漏补缺工作。”桂城市政部门介绍,截至目前,已基本完成三圣河、五胜涌流域内的污水管网查漏补缺和清淤疏导工作,累计清淤疏导1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