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行业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村加强道路建设,实现周边8个自然村‘村连村’,促进了整体发展。同时,立足本村现有产业基础,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加工专业户’联‘贫困户’,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这是山东省环保厅“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扶贫模式,效果好、可复制,入选了成武县扶贫办编发的《成武扶贫30例》,作为典型在全县推广。
山东省环保厅以加强贫困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为重点,深入推进环保行业扶贫工作,不仅改变了贫困村环境面貌,发展了相关扶贫产业,还强化了党建活动支撑,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整治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
■ 保障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围绕做好环保行业扶贫工作,山东省环保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饮用水源保护深入推进环保行业扶贫工作的意见》,明确了环保行业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划定贫困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进行防护工程建设,整治饮用水水源周边环境,加强日常监测和管理,统筹改善贫困村饮用水环境质量,保障贫困人口饮水安全。
这一意见明确了主要工作的完成时间节点:2018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贫困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分类开展清理整顿;2018年底前完成饮用水水源地防护工程建设,对水源地实施基本保护。
山东省以贫困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共规划设计项目203个,将1454个贫困村的饮用水水源地纳入保护范围,进行防护工程建设。规划设置防护标志牌、宣传牌、界碑、界标等2600余块,防护网、栏等7万余米,建设生态防护林木等130万平方米。
记者还了解到,2016年,山东省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对南水北调沿线集雨区范围内12个县(市、区)的村庄环境进行连片整治。省环保厅要求,凡有省定贫困村的县(市、区),必须利用一定比例资金,优先对贫困村饮用水水源予以保护。
据统计,有关县(市、区)计划为215个省定贫困村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目前实施方案已批复,正在进行施工准备。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活动,省环保厅利用省级财政资金,计划为150个省定贫困村解决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问题,已基本确定实施方案。
□ 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
■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山东省环保厅深入推进环保行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面。
根据山东省委统一安排,省环保厅第二轮对口帮扶成武县孙寺镇5个贫困村,分别为双楼村、周庄村、草里王西村、谢楼村、宋庄村。这5个村贫困人口比例高,村“两委”和党员年龄普遍老化,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在帮包周期由三年调整为两年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完成帮扶任务呢?
在“一人包一村”的基础上,山东省环保厅“第一书记”工作组确立了“一人联五村,五人帮一村”的工作思路,着眼于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组积极加强党建理论学习,定期开展学习教育,用党的政策和先进理念引领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提高发展意识。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帮助5个贫困村新建改建党员活动场所,配备相关设备。指导协助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先后发展党员5名,培养后备干部10名,各帮包村党员队伍活力明显增强,村级党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要想富先修路,贫困村都有一个共同点——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初到村里,“第一书记”听到最多的问题就是路难走。帮扶就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入手,“第一书记”立即展开行动:对外搞好衔接,集体协调落实每村两公里道路硬化财政补贴资金;对内抓好组织,分头督促村“两委”做好路基清障和处理等工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第一书记”们全程守在施工现场,天一亮就到,天黑才回去。终于,5个村如期完成了10公里高标准道路硬化工程,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状况。
针对村里道路一直没有照明设施的问题,“第一书记”工作组多次召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代表进行商议,选定了专业的安装队伍,仅用十余天就安装LED路灯810余盏,基本实现了5个帮包村主要街道的全覆盖。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一排排整齐的路灯成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整合资金抓好产业项目
■ 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脱贫
扶贫攻坚,产业是关键,项目是支撑。